旗下平台: 媒体+ 驱动号 阿里汽车 非常在线

李开复: 我和人工智能的特殊情结

  • 来源: 驱动号 作者: AI全球研究中心 2018-11-15/12:35 访问量:
  • 作为资深人工智能科学家,李开复长期从事人工智能的研究和观察工作,拥有大量的人工智能行业从业经验,历任苹果、微软、Google顶尖科技公司全球副总裁等重要职务,之后创办了中国一流的创投机构——创新工场。在新书《AI·未来》中,李开复凭借对全球科技业与人工智能行业的深入了解,为读者描绘了人工智能新世界的样貌、未来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冲击以及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的应对策略。

    2018年9月,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人工智能科学家李开复的新书《AI·未来》在全球同步发售,他第二次登上美国TED大会进行全英文演讲,深度解析人类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后,人类社会未来十年内的发展趋势。2017年5月,一场举世瞩目的大战吸引了无数的眼球——人类围棋冠军柯洁输给人工智能算法“阿尔法狗”,由此掀起的人工智能话题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李开复称这一事件为中国的“斯普特尼克”时间。

    1988年,李开复获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主题是关于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1988年,《商业周刊》授予该系统“最重要科学创新奖”。他开发的“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于1988年击败了世界冠军。在任职微软期间,李开复则在自然交互式软件及服务部门,服务语言、自然语言、搜索等前沿技术。2009年,李开复创立了创新工场,他所关注的领域从未离开人工智能,继续着他与人工智能的缘分。

    1

    《数据》:请您先谈一谈什么是人工智能?

    李开复:如今,许多人将人工智能(或机器学习)与人们在科幻电影中看到的东西混为一谈。科幻电影中展现的通常是“广义的人工智能”,这种人工智能算法具备与人类相似(甚至更强大)的能力——如在推理、概念学习、常识、规划、跨领域思维、创造力、甚至自我意识和情绪等方面。但是,现有技术仍远达不到这样的水平。我们今天所拥有的是“狭义的人工智能”,即在特定领域获取大量信息的技术(如还贷记录),并使用它来在特定情况下做出决定(如是否向个人提供贷款)以实现特定目标(如将出借人利润最大化)。过去很多艰难的事实性判断,无需程序计算,通过大数据就可得出。在特定任务中人工智能算法可以胜过人类。这已经非常具有实用性,因为狭义的人工智能快速、准确、全天候工作、可应用于许多任务且经济效益显著。据普华永道预计,到2030年人工智能对全球GDP的贡献将达16万亿美元。我们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有多远?我们目前对此知之甚少,甚至无法估计。还有许多重大突破尚未实现,但目前人工智能领域实现一项重大突破的时间间隔是60年。

    《数据》:您认为哪些工作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李开复:基于当前技术的发展程度与合理推测,我认为在15年内,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将具备取代40%-50%岗位的技术能力。主要集中在以下工作和任务场景:重复性劳动,特别是在相同或非常相似的地方完成的工作(如洗碗、装配线检查、缝纫);有固定台本和对白内容的各种互动(如客户服务、电话营销);相对简单的数据分类,或思考不到一分钟就可以完成识别的工作(如文件归档、作业打分、名片筛选);在某公司一个非常狭小的领域工作(如银行理财产品的电话推销员、某部门的会计);不需与人进行大量面对面交流的工作(如分拣、装配、数据输入);虽然有媒体报道,声称巨额投资将用于开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如自动驾驶汽车、人工智能放射科医师),但这类人工智能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普及。

    虽然我个人认为,15年内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将具备取代40%-50%岗位的技术能力。但由于企业决策、工会影响和政府政策,实际过程中实现取代可能需要更长时间。这种取代将以多种方式进行:一种方式是直接一对一替换,即一个岗位由一套人工智能设备取代。一种方式是总工作量减少导致工作岗位减少,人工智能可完成部分工作,但其余部分仍需要人工。还有一种完全打破公司甚至行业运作的新模式,就像打字员没有被“打字机器人”而是被计算机所取代,比如一种新的人工智能应用程序。

    《数据》:那么,您认为哪些工作人工智能无法完成?

    李开复:为了确保我们的职业生涯不会因人工智能替代而中断,我们需要了解“在可见的未来里,人工智能做不到什么”。这些将是人工智能难以取代(至少在当前阶段)的工作类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创意性工作,例如,医学研究员、人工智能科学家、获奖剧本作家、公关专家、企业家,人工智能不擅长提出新概念。第二,复杂性/战略性工作,例如,首席执行官、谈判专家、并购专家等,需要了解多个领域并需要进行战略决策的工作,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即使是理解常识也很困难。第三,灵敏性工作,例如,口腔外科医生、飞机机械师、脊椎按摩师,实际上在机器人和机械学方面取得进展比人工智能软件慢,机器人仍然非常笨拙。第四,需适应全新、未知的各类环境的工作,例如,地质调查、集会后的清洁工作,机器人在特定环境(如装配线)中运行良好,但不易适应新环境(如每天在不同的房间里工作)。第五,同理心/人性化工作,例如,社工、特殊教师、婚姻顾问,人工智能没有人类的情商,人们也不愿“信任”机器,让机器来处理人性化任务。

    《数据》:您认为,人工智能最大的风险是什么?作为个体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李开复:虽然人工智能将创造大量价值,并将我们从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但它也是一种颠覆性技术,会带来一些挑战和风险:将近50%的人类工作将在15年内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如何处理4亿-8亿劳动力的再培训问题,以及应对失业带来的“意义丧失”问题;人工智能是算法程序,算法程序可能被黑客入侵,试想,如果一个国家所有的自动驾驶汽车都被黑客攻击,它们可能变成最致命的武器;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并防止过度商业化的问题;人工智能将加剧富人和穷人之间已有的巨大财富差距,如何缩小差距,为所有人提供平等机会的问题;人工智能给出的观点源于其初始大数据,如何避免数据中的偏见导致的潜在歧视或不公平待遇的问题;人工智能使强大的公司更加强大,因为更多的使用会产生更多的数据,更多的数据可以不断优化人工智能(生产更好的产品),从而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传统的垄断企业有诸多成因,如资源或渠道优势、品牌、先发优势、技术或高转换成本等,人工智能使垄断企业更加强大,并使垄断问题更难以解决。

    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应该具有战略性思维,并以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工作为目标。我们应该致力于终身学习,更新我们的技能,了解新趋势,并寻找新机遇。我们应该鼓励批判性思维和各种创造力,不仅仅是科学和工程,还有艺术、建筑、音乐、诗歌、表演、讲故事等。我们应该接受传统工作岗位正在流失的现实,从事这类工作的年轻人现在就应开始从事适合自己优势的新职业,这些职业不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人进入服务业,选择将心灵和灵魂倾注于这一行业的人,传播他们的爱心和经验。我们应该积极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特别是专业人士,更多的数据和使用量能够使人工智能不断优化。我们应该使用这些工具来工作,保持开放态度,人工智能可以完成更多的日常任务,使我们能够关注更适合人类发展的领域。

    《数据》:从您的《做最好的自己》到三年前的《向死而生》,到去年的《人工智能》,再到今年的《AI·未来》,您个人对人工智能的思考和理解是否也经历了一些变化,关于AI和未来您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李开复:我非常相信乔布斯说的“很多点能串成一根线”的演讲,就是他告诉我们,你很难从年轻的时候策划你未来的每一个点,然后把你的未来都设计好,但当你年纪大的时候,回去看你做的每一件事情,这个点确实可能串起来。所以,我20多岁的看法可能是AI就是来取代我们的大脑,懂了AI,我们就是世界最有价值的科研;30多岁看待AI,可能觉得这个技术论文很好写,做出产品好像怎么做都有各种问题,这要怎么办;到了40多岁的时候,看到的是AI其实在有些数据领域,比如搜索还是可以产生相当大的价值;然后到了50岁的时候,我生了一次病,对整个人生有了不同的看法,也对过去“取代人大脑就是一切,拼命工作就是一切”有了不同的认知。

    过去这三年,AI重新恢复到了最辉煌的时代,我看到的大概是这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短期来说,AI带来巨大的财富,但会取代大量的工作,这件事情人类一定要好好的处理。第二件事情,长期来说,AI如果能够真的把我们重复性的工作取代了,那么人的时间可以更好地花在我们有兴趣的事情上,而且去达成人类之所以生存的目的,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数据》:您曾提到AI泡沫化的问题,说不少AI创业公司估值过高,投资AI项目要谨慎,您认为现在AI创业项目泡沫化到了怎样的程度?未来会经过怎样的调整?

    李开复:有关AI泡沫,其实不是真的泡沫,我觉得就是估值的调整。当任何一个概念特别火了,最后很快就会被玩坏。其实,过去这三四个月AI创业公司估值已经下降了,大概下降了20%-30%,我觉得再下降20%-30%就很合理了,投资人就会大大地增加投资。所以,这只是一个估值的合理化,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投更多的公司,我觉得肯定不是一个泡沫化能够描述的。AI是一个会至少持续15年的趋势,我们看移动互联网走了多少次浪潮,互联网是先从浏览器到工具、到门户网站、到搜索、到广告、到电商、到社交、到游戏、到O2O走了九次浪潮。所以,AI就跟互联网一样,还有得走呢,只是在走的过程中,每一次小浪潮可能会有一些波动,长期看是非常乐观的,短期看一些估值的调整,还有一些过分吹牛公司的死亡,对整个生态环境其实是一个很良性的事情。


    赞(0)

    驱动号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