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平台: 媒体+ 驱动号 阿里汽车 非常在线

全球第一个机器人配送站来了,无人配送真的可行吗?

  • 来源: 驱动号 作者: 智能相对论 2019-01-22/09:25 访问量:
  • 文 |颜璇

    来源 | 智能相对论(ID:aixdlun)

    热衷于点外卖的你,一定接到过这样的电话——

    “你的外卖已经到楼下了,麻烦你下楼取一下。”

    这个时候,你只能放下手里的工作,挤入拥挤的电梯,独自奔赴自己的外卖。想必你已经习惯了这样匆忙的取货过程,也看惯了外卖小哥加足马力赶往下一个地点的背影,你还会期待另一个更加舒适的取送场景吗?

    1月16日,YOGO Robot以“智慧终端 高效物流”为主题,在上海张江科海大楼发布了新产品YOGO STATION智能配送站。这是全球首创的终端配送群体机器人系统解决方案,首次实现了覆盖“接收-暂存-分拣-递送-提货-反馈-退货”七大环节的无人化配送流程。

    全球第一个机器人配送站来了,你能想象一个没有快递员的世界吗?

    “单打独斗”的机器人已经不够看了

    从机器人配送到机器人配送站,其中体现的是单体机器人向群体机器人的进化,而这种进化是被什么所催动的呢?一是业务量激增,二是业务环节需求

    从业务量来看,中国的终端递送市场已经连年持续井喷。这与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变迁直接相关。

    曾经,50、60后每天在菜场消费,70后每周去超市消费,如今,80后、90后每天在互联网上消费。年轻人的消费习惯趋于线上化,中国快递服务业的业务量级也越来越高。

    根据国家邮政局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快递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显示,预计2018年中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将突破500亿件。而在外卖上,2018全国外卖量平均也达到6000万单/每天。未来还会继续高速增长。饿了么π事业部负责人任斐这次也作为YOGO的合作方,出现在发布会现场。“2018年,饿了么的配送骑手差不多有300万人,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预计2020年需要1100万的骑手。这将引来三个大问题,一是这些骑手从哪里来?二是管理这些骑手要多少人,从哪里来?三是人力成本急剧提高后,用户成本会相应增加,履约服务的质量也会受到影响,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这就是无人配送想要去完成的事情——成为现有运力的补充。”

    显然,面对如此大的空缺,单个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力不从心。

    此外,从业务环节来看,整个终端递送业务包括“接收-暂存-分拣-递送-提货-反馈-退货”七个环节,这也要求机器人不断进化,从单机智能到多机智能,再到群体智能。群体系统机器人将率先覆盖终端配送的全环节,为B端实现真正的降本增效。

    1.gif

    机器人与YOGO STATION智能交会对接

    打造机器人配送站,什么才是“最优解”?

    1.要揽这个“瓷器活”,先得有个“金刚钻”

    原来的机器人多是在工业场景中的,这种场景会划好一个框,其它的东西不会进去。但在商业场景中,人机共处就对机器人的识别能力和行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群体系统机器人则需要更加精确的调度能力,包括数据存储和同步的能力。因此,服务型群体机器人要想真正满足用户,还有很多技术坑位需要填平。

    从部分服务机器人的市场表现来看,普通的机器人往往反应迟钝、速度缓慢,使得其在使用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割裂性。在生活节奏快速的今天,这个毛病几乎是服务机器人投入应用的死穴。所以,如何让机器人跟上人类的步伐,已经是机器人行业共同面对的难题之一。近年来,国内的初创企业不少,但能解决这些难题的技术团队却并不多。

    当然,如果之前有过相关从业背景的团队进入市场,其创业就能体现出优势。比如曾经主导研发月球车、防恐排爆机器人的赵明创立的YOGO Robot,以及拥有10余年传感器及自动化工作经验的云迹CEO支涛,他们的技术往往有着高成熟度的保证。

    2.jpg

    其中,上海YOGO Robot通过多传感器的融合以及多MCU响应机制,配送机器人能够达到0.01秒的反应速度,保证了高速情况下对环境突发的响应能力,大幅优化了机器人的使用体验。

    3.gif

    机器人智能规划路径

    2.全链路自研是必要条件

    机器人要想实现商业化,低成本、高可靠性、可量产是必要的属性。目前,行业内大部分公司都在使用Intel X86的芯片,以开源的ROS系统作为开发平台,此类产品在获得高运算效率的同时,却需要付出昂贵的硬件成本,研发团队的自主性也不够强。在这里,低硬件成本与高可靠性成为了矛盾的对立面,也导致国内真正具备移动机器人量产能力的厂商十分稀有。

    于是,如何平衡硬件成本和运算效率,做到二者兼顾,实现可量产,成为国内外厂商都在想办法解决的难题。富士康烟台工厂在2015年量产Pepper时,通过引进自动化装置等措施,将产能从每小时5台提升到了每小时15台;上海YOGO Robot通过强大的通讯、算法、操作系统的全链路自研能力,在计算能力仅为X86五分之一的ARM核心芯片上嵌套核心算法,不仅做到定位导航能力达到顶尖水平,还极大地降低了产品的成本门槛;还有赛格威机器人依托平衡车的量产资源,也在长三角的工厂里部署了相应的产线。

    3.面对痛点,不要寻找,而要创造

    如今,在很多人看来,楼宇内终端配送的“痛点”并不够痛,上下电梯似乎没有那么麻烦。但事实只是用户上下电梯这么简单而已吗?显然不是。要知道,需求从来都不是现成的,而是创造出来的。就好比如今大热的智能微投、无人机,甚至是智能手机,曾经也不是刚需,到现在,平衡车、无人机、投影仪已经成为“00后”下单比例最高的“新三样”,智能手机更是席卷了整个手机市场。

    智能终端配送创造出来的刚需是什么呢?

    根据相关外卖数据,商家如果承诺30分钟送达,一般会在36分钟,而这个时间可以分三段:取餐、送餐、楼内递送。其中,楼宇内递送/楼下等待用户取餐时间在8-15分钟,这一段时间是非标准的,而另外两段时间则相对固定。如果将“非标准”通过技术手段“标准化”,以后只要是“送东西”,不论外部环境如何,最终都会有“室内最后100米”的需要,这几乎是全场景的应用覆盖。

    回到无人配送产品的本身,根据YOGO STATION测试效果显示,无人配送站可为外卖员减少平均每单10-15分钟的配送时长,为单次配送时长的30%,这便是其商业价值所在。

    4.gif

    多机动态避障

    技术终于落地,仍要解决好这几个问题

    当前,我们需要技术突破的同时,也希望能够积极推动技术落地,进而更好的造福社会、回馈社会,但是,无人配送的技术落地,依然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

    1.机器人的商业本质是什么?

    只有当机器人应用后的效率远高于人类时,其才有一定的落地价值。

    从市场看,中国快递和外卖行业在高基数(300亿件/年,4000w单/天)下迎来高速增长(30%+CGAR)。去年双十一当天,物流包裹突破10亿大关,大致相当于全美二十天的物流货量。而阿里巴巴方面表示,10亿这个量级在不久的未来将会成为常态。

    从这个角度出发,机器人的意义就在于为物流行业降本增效,使整个行业能够自如地面对“10亿量级”的常态。通过云端、智能存储分拣柜、配送机器人和IOT设备的联合运作,YOGO Rabot的终端配送方案大大提高了外卖等轻物流系统的信息化水平,加快了物流配送的速度。

    5.gif

    多机怼桩

    另外,外卖等轻物流的电梯使用量会特别高,用电量包括电梯使用都是有成本的。而使用机器人递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该成本,比如同一个楼层的包裹让机器人去配送,效率提升的同时,电梯使用次数也会降低。

    当然,配送机器人的出现不只是为了满足某个场景的需求,更是为了以系统的方式覆盖多个环节来帮助整个行业降本增效,从而解放人力,让人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更有创造性的事情,这也是机器人投入市场的最终意义。

    著名机器人领域科学家,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主题专家组组长赵杰曾经表达过对于技术落地的思考:“服务机器人这几年总是在高处,实际落地的很少。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服务机器人没有服务能力,不能真正解决什么事情。实际上,服务机器人的需求应该与技术、模式有机结合在一起。YOGO的这款机器人能够围绕物流方面的需求点,去解决一些事情,这很不容易。“

    2.技术革新的后劲是否充足?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行业也需要不断革新和进步,而优秀的研发团队无疑是技术革新的强劲助力。

    哪怕是华硕这种有硬件研发、供应链、量产能力的厂商,为了研发机器人Zenbo,也组建了700人的研发团队;而借助了母公司纳恩博的技术、产品、供应链、生产线、品牌优势的赛格威机器人,目前也有100多人参与技术研发;YOGO STATION作为全球首个无人配送站,其技术研发团队在机器人行业均有近十年的研发经验,创始人赵明曾带领团队成功开发出数十款智能移动机器人,其中不乏成功运用于航天领域、军用的机器人,以及RoboCup赛事中的高稳定性、高科技含量的作品。

    3.不要再跟风扎堆,找准自己的落地场景

    目前,一些工业型物流机器人比如AGV机器人、码垛机器人、分拣机器人已经开始大范围投用,这主要是因为其使用场景比较单一,技术难度不高。但服务型配送机器人是个全新的赛道,大部分的产品仍处于实验室阶段。

    YOGO机器人创始人赵明认为:“技术与场景的结合并不意味着能够带来规模化的应用,配送机器人的落地需要在真实的场景中去不断试错和迭代。”

    目前,就有许多公司将产品投放进了现实场景。其中,酒店、医院、写字楼都是可以大展拳脚的地方。在国内,YOGO Robot已在酒店、商业地产等场景中,进行了终端配送单体机器人解决方案的实践应用。如今,YOGO STATION也与饿了么、张江集团展开合作,落地写字楼外卖场景。在国外,Starship与在线外卖平台Just Eat、伦敦的初创外卖公司Pronto、德国快递公司Hermes以及德国的零售商Metro集团达成合作,在多国开展了配送服务。

    6.jpg

    结论

    这是一条看法各异的赛道。

    一方面,电商、物流、外卖平台都在抢夺无人配送的风口,并有很多实质性的进展,有的企业甚至已经成为现阶段无人配送的标杆。在这条细分赛道上,既有像YOGO、云迹、真机智能这样深耕技术多年的初创公司,也有如阿里菜鸟、京东这样自带场景的行业巨头。在信息流动的加速之后,物质流动方式,可能也将迎来激烈的变动。

    另一方面,无人配送尚处于萌芽期,成本与效益无法匹配,加上政策风险、技术可靠性仍需要验证。如何切实开展量产、为行业降本增效,仍然是放在每个机器人公司面前最大的课题。

    总的来说,群体机器人系统解决方案的出现无疑为终端配送领域提供了一个助推器。

    而留给终端配送行业的还有一个终极考验:从生存到发展的阶段到底该怎么跨过?另外,群体机器人的量产何时能实现?全新的商业模式是否奏效?更多问题还亟待创业者们去继续思考。

    【完】

    智能相对论


    赞(0)

    驱动号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