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行业“三热”难退,”骗补成风”该问责于谁?

  • 来源: 驱动中国 文:马婷婷   2017-03-14/12:03
  • 驱动中国 2017年 3 月14 日消息  近年来,机器人受到各行业大力追捧,呈现出”企业热、政府热、全民热”一片繁荣景象,但却难逃低质化生产的标签。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在于市场上出现了恶性化竞争,企业套取补贴现象成风。真正有技术有产品的企业未必拼得过财大气粗的纳税大户,迅速成长的机器人产业圈滋生不少泡沫。

    t0162c31b7d51c61b91

    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机器人“热”这个膨胀的假象,4月23日,经济观察报从权威途径获悉,通过各地经信委摸底调研后报到工信部的行业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共800家机器人企业,其中本体企业200家左右。看到这组数据相信不少人会惊掉下巴,我们平时看到的数据可比这个翻了几番啊,比如工信部主管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通信世界网给出的数据是:截至2016年4月20日,全国带“机器人”三个字的企业约3400家,当然地方统计更是再次拔高。

    为什么能有这么多快速成长起来的号称是机器人企业呢?是大家一腔热血都要用技术推动生产力吗,恐怕说是要撬动真金白银的“补贴”更真切。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正在规划或已开工的机器人产业园已达几十个,机器人产业园热已从珠三角、长三角一直蔓延到了内陆县城。

    且不说有的产业园之间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面对政府动辄几亿的“豪华补贴”就连不少商家也蠢蠢欲动了,虽捞不到大饼但也能得到一些好处,于是技术质量被抛在脑后先成立公司拿到补贴,于是就有了“买成品加工创新”就可打包来套取政府补贴的现象,有资本实力者顺势多开几个公司,补贴数额就可翻上几番。然而这已经是圈里公开的秘密,从外购到零部件再到整机,更夸张的,改改颜色、换换款式一台“自主”研发的机器人就这样新鲜出炉了,何谈什么创新。

    国家补贴政策本是为了扶持为技术而生的企业能够走的更远,没成想被不良商家半路截胡,“骗补成风”问题的背后也反映了考量补贴额度和对象存在问题,希望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评论 {{userinfo.comments}}

    {{money}}

    {{question.question}}

    A {{question.A}}
    B {{question.B}}
    C {{question.C}}
    D {{question.D}}
    提交

    驱动号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