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艺术是怎么炼成的?卢世伟揭秘小米壁画电视背后的故事

  • 来源: 驱动中国   2019-07-23/17:57
  • 今年4月,小米公司发布以“双面艺术”为主题的小米壁画电视,65英寸售价6999元,一经上市就受到消费者的追捧。无论是通体13.9mm超薄机身设计,还是远场语音技术的加持,又或是内置的画框模式……,这款产品都看点十足。

    日前,小编有幸与小米电视光学结构组,结构光学负责人卢世伟先生进行交流,重点探讨了小米壁画电视的立项和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接下来,就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小米壁画电视“双面艺术”如何炼成?

    图片13

    小米电视光学结构组、结构光学负责人卢世伟

    小米壁画电视研发有多痛苦?历时17个月的折磨

    卢世伟表示,小米壁画电视产品正式立项时间为2017年11月,2019年4月实现量产。

    值得一提的是,产品立项之初,研发团队计划将小米壁画电视厚度做到30mm厚度,当时还是小米电视负责人的王川坚决不同意,并指着会议室的玻璃门厚度“质问”他,能不能做这个厚度。就这样,产品研发团队经过了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将小米壁画电视厚度做到了13.9mm厚度,并且实现双面纯平。

    尽管小米壁画电视确实做到了双面纯平,但在样品检讨阶段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卢世伟向我们介绍说道,当时小米壁画电视的第一台样机离墙厚度只有10㎜,虽然研发团队对这一结果还是满意,但小米电视总经理李肖爽仍然非常不满意,并拿着小米8手机说,手机都能塞进去还算什么壁画?也正是因为如此,研发团队尝试了多种新型壁挂方案,最终做到了离墙仅6.5mm厚度,仅传统壁挂电视1/5的厚度,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壁画电视。

    为什么能做这么薄?延续小米电视4.9mm研发经验

    小米电视4最初在美国CES2017上亮相的时候,就凭借4.9mm极致超薄厚度令很多老外惊叹不已,与此同时,这款产品也标志着小米电视在设计和工艺上达到了一线大厂的水平。随着小米电视影响力逐年上升,在供应链方面也有强势的地位。在预研阶段,小米壁画电视就计划采用新款的原装三星面板,小米电视拿到这款面板就开始做各种研究。

    卢世伟表示,小米壁画电视之所以能够做到通体13.9mm厚度,其实也大量借鉴了小米电视4超薄的概念设计,选用热压PMMA导光板来替代Glass导光板,这主要也是因为,PMMA导光板是一种塑胶轻量化材料,减轻机身重量的同时,还可以让模组做得更薄。

    说到这里,卢世伟进一步表示,小米电视4还突破性的将铁塑板应用到电视产品上,这项工艺不仅可以降低机身厚度,而且也能保证足够的刚性。后来整个电视行业都在争相模仿,小米壁画电视延续小米电视4超薄经验,也采用铁塑板工艺。

    实现背部纯平难度有多高?大量采用新工艺材料

    我们都知道,相框的厚度一般大约都有35㎜左右,而相较之下,小米壁画电视将机身厚度做到了惊人的13.9㎜,这真的有必要吗?小编带着这个疑问与卢世伟进行对话。

    卢世伟表示,壁画电视做的越薄,精致度也将成几何倍数提升,关于这一点,小米壁画电视良好的用户口碑已经足够证明。而在最近举行的UDE展会上,更是有大量参观者对小米壁画电视13.9㎜的机身厚道感到震惊,纷纷表示很惊艳。

    而为了实现通体13.9mm超薄厚度,小米壁画电视还将诸如供电模块和主机板在内的电视“小包袱”,移植到SoundBar中,减去电视背面多余包袱,小米壁画电视最终实现了“双面艺术”。需要指出的是,SoundBar充足的体积也为高级音质提供先决条件,可谓一举两得。

    而为了进一步降低机身重量,小米壁画电视背面选用吸塑材料来替代金属材料,

    小米壁画电视最终将产品重量保持在21公斤左右,不一定非得承重墙才能安装,甚至刚性不够的墙体或是木板都可以安装。当然,小米官方并不会这么宣传,毕竟墙体刚性的可靠性很难量化。

    南方返潮天扛得住么?通过240小时苛刻的高温高湿测试

    有些南方用户想选购小米壁画电视,但又担心南方返潮天,贴合式壁挂会影响产品寿命。

    对此,卢世伟表示,贴合式壁画是一个形态,纯平背部和墙体还是有微小的间隙,空气流通可以散热。小米壁画电视通过苛刻的连续240小时高温高湿检测,95湿度50度的高温,测试条件比南方气温还要严苛,完全符合国家安规标准,可以放心选购。

    经过和卢世伟先生的对话,我们才了解到小米壁画电视惊艳的外表下,离不开小米电视团队大量工程师的不懈努力。小米电视已经连续6个月销量中国第一,绝不仅仅是厚道的价格那么简单,背后有很多用户看不到的新材料创新和应用。最后,卢世伟还透露,小米壁画电视吹响小米电视冲击高端市场的号角,未来更值得期待。


    评论 {{userinfo.comments}}

    {{money}}

    {{question.question}}

    A {{question.A}}
    B {{question.B}}
    C {{question.C}}
    D {{question.D}}
    提交

    驱动号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