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中国2017年9月29日消息 “共享经济”一度成为众多资本热捧的对象,而今在一个个共享IP败落下又回归到冷静期。在经历第一波入局者瓜分红利后,后来者可谓是命途多舛。 近日,共享充电宝企业Hi电(主体名为“上海数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又被推上风口浪尖。据悉,Hi电正在全面收缩线下推广团队,奇葩的“变相裁员”引起员工“炮轰”,甚至关于Hi电公司的诸多猛料也被一一扒了出来。 Hi电“奇葩裁员”引员工炮轰 据了解,Hi电的一名员工于上月收到了公司给他的《员工调岗通知书》,通知书内容显示,他的月薪从4000元降到了1800元、24小时内要自费从深圳赶往新疆博乐市报到、逾期3天未报到即视为旷工,将自动离职。 除此之外,有的Hi电员工被从武汉调至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有的被从南京调至内蒙古乌海市,有的被从深圳调至新疆石河子市或者黑龙江的黑河市。而这些调岗的目的地都是边境省份的边境城市,Hi电在当地并无实际业务。 不得不说,Hi电的这份《员工调岗通知书》实属给自己挖坑,难道人们看不出其中猫腻吗?莫不是连员工一个月的裁员补偿都不想给?据了解,受到这种奇葩“变相裁员”的员工或达200人,这些员工已经针对Hi电“拖欠薪资”和“暴力裁员”组团维权。 但Hi电掌门人刘文源却对这一切全盘否认,并且拒绝正面回应具体问题。 资本“碰壁”败相初显 Hi电成立于2016年12月,其产品为小场景桌面式充电宝,即该充电宝主要布局在餐饮、酒吧、咖啡厅等的桌面上,用户可随时扫码使用,1元/小时,无需押金,但不可带出。充电宝电量为20000mAh,自带三接口充电线。 实际上,Hi电在今年4月份密集宣布完成两轮融资。其中天使轮融资金额在数千万元,A轮金额近亿元,但Hi电拿到融资、高速扩张之后却传出大规模裁员的消息。据内部员工透露,其原因在于没有完成投资人预期的目标,导致融资链断裂。 资本光环不再,Hi电在培育市场上也受到不少挑战。 Hi电的耗电速度快以及经常掉线导致用户无法使用;在设施维修方面,Hi电共享充电宝很容易出现断网络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市场部员工自行维修,一旦充电宝出现充不了电的问题,都要员工自掏腰包补赔,这样来看,市场突围这一块也稍显乏力。 Hi电前BD员工表示,“Hi电现在已经没有钱了,在7月中旬开始停止生产充电宝,我们自此也没收到新机器,只能将充电宝从不出单的店铺里撤掉,放到一些出单的店铺。” 也有员工表示,“自己每天背着20多斤的充电宝去铺设但薪水总是无法实现公司设置的业绩考评,拿不到绩效的4500元”甚至有员工晒出自己拆卸充电宝研究内部结构后,找到免费使用Hi电充电宝的方式,并予以公开。 其实“共享充电宝”一直备受业界质疑,虽然充电是一个高频行为,但手机没电还没带充电器的情况不见得那么高频;其二,很多饭店、咖啡馆已经提供USB接口以及插座方便充电;其三,随着智能机“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也意味着充电宝的市场会被再次挤压;因此一个“阶段性产物+共享概念”又能够维持多久呢? 共享经济“降温”,不少IP垂死挣扎 细数可知,一大波共享IP还挣扎在生死线上或已经倒下。不仅仅是共享充电宝,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电单车也在经历种种考验,一定程度上已经说明“共享经济”由风口变生死关口了。 共享汽车“雷声大雨点小”:尴尬的铺货量+配套设施跟不上+运营成本太高,难以壮大成规模效应。 共享电单车出生就被“抵制”:政策不鼓励发展+多地被叫停投放+安全问题难保障+夹缝中“悄然运营”,如果政策强制其发展,恐怕解体也是早晚的事儿。 共享单车:可谓是造就了“共享经济”的鼎盛时期,两大巨头ofo、摩拜一骑绝尘,如今已经征战海外市场。但第二梯队玩家难继风光,酷骑大旗已经倒下,小鸣又深陷押金泥潭,更别提悟空倒闭、町町跑路……加上12城叫停投放,共享出行的红利已成残羹冷炙,后来者怎么看都是胜算寥寥。 共享充电宝则有人折戟有人出海,前段时间共享充电宝“街电”与旅行平台“8只小猪”达成战略合作,计划在国庆节在海外8个国家上线。但这不过是个例,更多的企业仍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虽然“共享经济”的出现曾一度令资本狂热,人们也喜滋滋地掏出押金过一把“共享的瘾”,正是因为良好的开局令不少商家眼红想从中分一杯羹,但一旦押金退不回来,整个游戏规则就被破坏,出现“信任危机”的企业在媒体舆论的连番轰炸下是很难长久的。 随着“共享经济”的泡沫被不断刺破,除了较早入局者站稳脚跟外,后来者则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在资本抽掉之际迅速坍塌。究竟市场能够包容多大的体量?所有加上“共享”的新IP都能够成功复制盈利吗?究竟什么时候该入局什么时候该收手远比一味的玩资本游戏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