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平台: 媒体+ 驱动号 阿里汽车 非常在线

社群邦:社群是社区的载体,区块链社群的实践与思考首发

  • 来源: 驱动号 作者: 社群邦 2018-07-23/07:08 访问量:
  • 美图董事长蔡文胜发朋友圈称:“社群才是一个链的灵魂!共识才是一个币的价值!”区块链时代来临,社群、共识成了区块链最高频的词。有人预测,区块链行业的组织形式将发生巨大变化,逐渐从公司治理方式向社群生态演变。但到底什么是社群?关于这点好像不同人又有很多不同的观点。

    我本人曾经深度参与过多个社群的创建和运营,对此方面有一些自己的实践和思考,总结出来,希望能够对大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我希望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观点:

    1、对社群的认知。

    什么是社群?社群和社区有什么不同?社群分类和特点有哪些?

    2、好社群的标准?

    一个成功社群的评判规则和关键点是什么?

    3、社群运营方法和工具。

    常见的社群管理和运营的方法和工具。

    对社群的认知

    到底什么是社群,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首先社群是一个组织。广义上的社群从原始部落就存在,甚至动物界也有自己的“社群“。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当单个生物进化到瓶颈时,就可能开始进入群进化模式,生物们通过群体的存在,提高协作的效率,降低生存的成本。比如:蚁群、蜂群、沙丁鱼群、兽群、部落等等。

    大家看过电影《疯狂的原始人》一定有印象,当穴居人一家在疲于应付外界的猛兽威胁时,另外的人种发现了火,最后和他们组成了一个新的部落(社群的基本形态)。从此采集食物的效率大增,而生存成本大大降低。

    当然,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人类社群,但不是那种“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的时代,而且是现代人类的社群:交通方式多种多样且效率很高。通讯发达,在世界的任何一个位置,都可以无障碍参与其中。资金已经可以通过数字货币的方式流通。在这个社群中,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都充分的打通。

    简而言之,传统社群与现代社群最大的区别,本质上在于人与人、人与群、群与群之间链接方式、链接深度和频率的不同。这个社群的组织边界已经由原来的家庭、公司、国家范围,演变成了一种更广泛的,不可简单描述的柔性边界。

    我们也来看一下学者们对社群的定义:

    一般社会学家与地理学家所指的社群(community),广义而言是指在某些边界线、地区或领域内发生作用的一切社会关系。它可以指实际的地理区域或是在某区域内发生的社会关系,或指存在于较抽象的、思想上的关系。除此之外社群的广泛涵义:可被解释为地区性的社区;用来表示一个有相互关系的网络;社群可以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含社群精神(community spirit)或社群情感(community feeling) 。

    当然,我们不能简单认为社群就是一个群,社群要有社交关系链,不仅只是拉一个群,而是基于一个共识点、需求和爱好将大家聚合在一起,我们认为这样的群它就是社群。

    社群一般都具有稳定的群体结构和较一致的群体意识;成员有一致的行为规范、持续的互动关系;成员间分工协作,具有一定的一致行动能力。

    那么社群和社区有什么区别呢?

    一般来讲,我们认为社群和社区的概念具有一定的交叉性。社区更多的时候,是指现实中的地区性的生活共同体和社会关系,强调一定地域空间群体之间的互动。而社群是基于社区发展而来,与社区相比,更突出群体交流,分工协作和相近兴趣,更强调群体和个体之间的交互关系。社群内部的成员有一致的行为规范,通过持续的互动,形成了较为强烈的社群感情。

    社区是强调空间,而社群是在强调人,社群更能把人不分时间空间的聚合链接在一起。社区一般是强调中心的,而社群里每个人都是一个中心,大家都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和资源做同成一件事情。

    但由于语言和理解的不一致,国内外对社群和社区的概念大多时候是没有清晰定义的,尤其在区块链初期热潮中,大部分时候是混着来用的。

    但本质上,我们要看清楚,它仍是一个组织。一个边界极其有弹性的组织。而只要是一个组织,就可以用经典的管理方法论来推导和分析。不管是POM或者是麦肯锡的7S理论,或者PDCA的工作方法,都可以用于社群的运营管理。只是一定要注意,组织运行方式的灵活变化,这是术的层面。不能傻套《组织行为学》,或者《乌合之众》里的概念。

    这里需要稍微插一段话: 乌合之众一书是1895年,以法国大革命、第三共和国的审判、走马灯般的政府更迭、布朗热事件、雷赛布之巴拿马饮恨、德雷福思冤案等二十余个用以佐证观点的历史事件为基础的著作。是一个多世纪以前的著作,当时社群中,人们连接的主要方式是集会等近距离接触,这种人与人直接的连接,是有情感共振的。而且在群体中,人容易陷入众情与盲从,这也是作者所讲的群体无意识或弱智。而现代社群,人与人的连接,很大比例的是线上连接,人与人没有太多的情感共振,而在作出一些决定和行动时,有更多的思考时间。聪明人和愚蠢的人,往往只差三秒钟。所以,现代社群的人们,相对而言会更加理性和有意识。

    好社群的标准

    既然谈到组织,必然涉及到一个组织的三大问题:

    愿景、使命、价值观。

    1、你把大家聚起来,到底要干什么牛逼的事?

    2、究竟要把这群人带向何方?做成什么样子?

    3、什么价值观的人是需要的,能跟你走到最后?

    那么,一个社群运营的好与坏,如何判断,有没有一个评价的标准。

    要说明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些基础共识:

    社群是由人组成的,而社群的分中心化特征,决定了社群中的成员应该是评价一个社群运营好坏的主体。而这些社群中的成员的需求是不是被满足了,就是他们评价的基本标准。

    社群母规则一:

    一个好的社群,需要长期满足核心社群成员的核心诉求!!

    那么,社群成员的核心利益诉求有哪些?经过多年对社群的实践和思考,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认为是社群中的成员最核心的诉求:

    认知、圈层、荣誉、成果

    1、认知:打开认知边界,学习新的知识,是社群的一个主要功能点。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印象,在今年春节期间,三点钟社群的火爆,社群内最初讨论的主要内容就是区块链的知识。

    2、圈层:和一群能够聊得来的人,或者和一些知名人士能够共同参与到一个社群内,这是一个重要需求。

    3、荣誉:与社群成员共同推动一件具有宏大愿景的事业,与优秀的伙伴在一起工作和交流等。

    4、成果:在社群中,达成某些成绩或者收获。这个成果可以分为近期和远期成果,也可分为物质和精神上的成果。

    其实社群也是一个小社会,成员的核心诉求与马斯洛的五层需求理论是直接关联的。大家可以自行体会。

    社群母规则二:

    社群最终的成功,一定是社群发起者、运营者和参与者的多赢。如果不是这样,即便短时间有所成就,但终会凋亡。

    评判社群标准:双赢(多赢)、单赢、多输。

    社群最终的玩法一定是,运营者和参与者的多赢。任何貌似看起来很热闹的社群,如果只有一方获取大部分收益(钱或其他价值),另外一方只是投入,被薅羊毛,那么这个社群迟早会走向衰落。

    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孙子兵法》云:“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所以,在建立社群前,对价值的设定,是非常重要的。

    上(多赢):社群运营者和参与者都得到了认可的价值。

    中(单赢):只有一方获取大部分收益,而另一方仅是付出和参与

    下(双输):初期也许都有投入时间与精力,但最终双方均无收益。

    以终为始的推导出成功社群至少有三条维度可参考:

    1、要有一个崇高的愿景目标,这直接决定社群能走多远。

    2、要有共同的价值观,即对大家所做的事有着相同的认知与判断标准。

    3、要有严格而且能够被贯彻执行的纪律。

    归根结底就是三个一“一群人,一条心,做一件事”。“一条心”是基础,只有志同道合才能天长地久,“一件事”是关键,事无大小,但境界有高低。大家在一起打麻将是一件事,大家在一起打江山也是一件事,但肯定不可同等而论,打麻将决定了群友之间是博弈关系,你赢我就输,我赢你就的输。而打江山却是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自由、平等、正义”而战,所以大家是可以抛头额洒热血的革命战友,那关系自然没得说。所以说境界的高低决定社群的强弱。

    带着这三个基本问题,先来看看我党的发展史就一目了然,当时无数的农民兄弟之所以死心塌地的跟着我党闹革命,就是因为党说了一句让人兴奋不已的口号“打土豪、分田地”,这句口号唤起了农民兄弟对新生活的期盼。但这并不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随后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把大字不识的农民兄弟变成一名合格的解放军。

    所以说,任何社群都是以利他为出发点。你见过世界三大宗教,有哪个宗教是整天盘算着用微商、电商卖信徒点商品,赚信徒的钱。而目前市面上的绝大部分粉丝群都是想尽一切方法从粉丝身上变现。当然在商言商,我们无法要求商业组织像宗教一样崇高伟大,去“普度众生”。但我始终认为两者之间并不矛盾,而且习近平主席在韩国首尔大学演讲也说“以义为利,义利兼得”。所以中欧的李教授说:“基于事物本身赚钱的商业模式即将消亡,而基于关系建立的链接却势不可挡。

    另外,任何以兴趣爱好而构建的社团,不管现在有多火,都将随着时间推移而消逝。因为以兴趣爱好组建的社群,首先粉丝对群的忠诚度和粘合度就有限,很少人一辈子对一件事的兴奋度能不增不减。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明显就是一句心灵鸡汤式的催情剂。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听听感觉不错,动手去做却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回首过往岁月,你有多少时光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再次,粉丝群的活跃性并不能说明什么。虽然活跃性是衡量社群的一个重要指标,很多意见领袖也对外标榜自已各地的QQ群、微信群有多少多少,而且线下活动有多频繁,一会旅游,一会读书。看似很热闹,恐难以持续。这就是为什么广场舞那么红火却只能在广场跳跳,很难登上国际舞台。因为大妈们就是把它当成强身健体娱乐而已,同样那些粉丝参加各种活动也只是拓宽社交圈、调剂生活而已。所以,真正的社群线下活动很活跃,但并不是活跃的活动组织就是好的社群。一切都要以双赢为基础评判标准。因此,那些冲着低价、冲着补贴、奔着利益而来的粉丝,真的会陪你到天荒地老吗?难道有一天他们不会因利益的削减而远去吗?各位也许觉得建个社群这也太苛刻了吧,难道没现成的吗?

    社群运营的方法和工具

    本节来谈一谈社群运营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工具。

    社群母规则三

    社群运营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要想社群高效运营,需要消耗参与者时间并愉悦的彼此消耗时间。从而保证社群的有序性。

    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孤立系统中,体系与环境没有能量交换,体系总是自发地像混乱度增大的方向变化,总使整个系统的熵值增大,此即熵增原理。如:摩擦使一部分机械能不可逆地转变为热,使熵增加。

    整个宇宙可以看作一个孤立系统,也是朝着熵增加的方向演变的,如果在一定范围内,没有能量的持续输入保证,最终都会不可逆的走向混乱。

    熵增物理学定义:熵增过程是一个自发的由有序向无序发展的过程。

    热力学定义:熵增加,系统的总能量不变,但其中可用部分减少。一个系统在进行能量转化的过程中,总有一部分损耗,变为熵。1947年薛定鄂就曾高瞻远瞩地指出了熵增过程也必然体现在生命体系之中(Schrodinger 1947)。人体是一个巨大的化学反应库,生命的代谢过程建立在生物化学反应的基础上。从某种角度来讲,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具有抵抗自身熵增的能力,即具有熵减的能力。在人体的生命化学活动中,自发和非自发过程同时存在,相互依存,因为熵增的必然性,生命体不断地由有序走回无序,最终不可逆地走向老化死亡。

    同理,社群同样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系统,如果没有持续的能量输入,社群会不可避免逐渐走向无序和混乱。所以,要想社群高效运营,需要设计更多规则和内容,投入更多时间,从而保证社群的有序性。

    A、要有非常严谨的流程制度。一个组织要想长青不衰,建章立制是根本。目前大多粉丝群的囧境就是,管的严点,人数锐减,管的松点,又一盘散沙。我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如此,佛教得以流传千年而不倒,也与其严明的戒律是分不开的。当年佛陀快入涅槃时,弟子们问他∶佛入涅槃后,我们以谁为师?佛陀答∶以戒为师。可见戒律对佛教的重要性。

    B、要有强烈的亚文化和标志词。没有强大的文化支撑,再多粉丝也白搭。很多传统大叔看到粉丝经济效应后,纷纷摩拳擦掌,使出浑身解数,又是高额补贴,刷二维码送礼物,又是雇佣庞大的地推军团,运用各种营销手段,什么触点、场景,降维打击,社会化营销,反正自古以来营销专家们炒作概念的本领就炉火纯青。如果从营销的角度来讲,以上手法无可厚非,但从社群的视角来看,不足为道。他们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社群的本质连的是心而不是利。所以尽管呼啦啦一下子拉齐了一干人马,但却是一帮墙头草。亚文化,标志词,比如:疯蜜、碳粉、米粉、果粉等等。形成一种文化感和参与感。

    关于社群运营的方法,总体而言就是:

    线上广泛链接,线下深度交流。

    线上:群直播,群签到,群排名,群名片,群知识,群对接….群存储。

    线下:游学、培训、私董会、roadshow、下午茶、夜草私享会…

    创新:结合Token的社群运营。

    社群邦(shequnbang):专注致力于社群媒体资讯和社群工具服务平台,践行社群基础方法论,标准化,流程化,让每一个社群邦学员都能建立属于自己的铁杆付费社群,玩转社群经济。


    赞(0)

    驱动号 更多